合作咨询热线:

13657908097

业务领域
联系我们

电话:13657908097

邮箱:admin@nangong28.com

地址: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袁河经济开发区

您当前位置: 南宫NG28 > 业务领域 > 绿化工程
南宫NG28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
发布时间:2024-03-13 02:53:55 浏览:[ ]次

  南宫NG28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大下河村道路干净整洁,环境越来越好。村剧团的成员们日常排练。支部成员在村史馆研究工作。大下河村生态宜居的乡村美景

  从一个“进出无路、靠天吃饭、日愁三餐、人心涣散”的“破大家”,变成了“民风淳朴、经济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、群众生活幸福”的省级精神文明先进村,29年间,赵茂忠带领群众一路奋斗,完成了一个山村的华丽变身,这一切,只缘初心不改——羊丘山下,香山河畔,冬日的大下河村静谧祥和。1月19日,刚落成的村服务中心大楼前,65岁的村支部赵茂忠,精神矍铄,正与一位老大娘攀谈。大娘叫罗文英,已是96岁高龄,大下河村村民。她拉着赵茂忠的手,“唠叨”个不停,翻来覆去,重复着那几句:“以前过的是啥日子,现在过的是啥日子……”现在的大下河老少爷们儿,过的是啥日子?在二楼的村史馆,似乎找到了答案:集体年可支配收入72万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0元,家家户户住上新瓦房、喝上自来水、通上天然气、开上小汽车……眼前的这一切,在以前,罗文英连想都不敢想。村史馆不大,却浓缩着大下河村发展中的一个个精华。一张张图片、一段段文字,梳理着大下河村一路走来的奋斗史。西水东调时间回到29年前。那时的大下河村是一番什么景象?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:春旱不长草,夏涝沙石跑,谷子不绣穗,地瓜一撮毛。大下河村隶属莱芜区大王庄镇,不靠山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、不靠路、不靠水,加上自然环境恶劣,党员队伍失控,群众思想涣散,是全镇出了名的“破大家”“三乱村”。村“两委”连间办公室都没有,喝水用的茶具都是租的兄弟爷们的,并且欠了20多万元的高利贷,村里流通的是自制的“村币”。1992年,退伍的赵茂忠回到村里,面对这样一副“烂摊子”,实在看不下去了,在大家伙期待的眼神中,赵茂忠走马上任村支部。军人出身的赵茂忠信誓旦旦:让大下河村的兄弟爷们儿过上好日子!新官上任,赵茂忠烧的第一把“火”,却是水。大下河村西,是一座中型水库。虽然近水,但由于山岭地多,加之基础设施所限,却也解不了“近渴”,岭上的地浇一次最多要倒四倒,少的也要倒两倒。收获时一算账,粮食卖的钱甚至换不回浇地的钱。赵茂忠和村“两委”成员反复研究,最终决定先啃这块“硬骨头”。几天后,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村里炸了锅——西水东调!“这得花多少钱啊”“咱村里哪有钱搞这么大工程啊”“可别水没调成,白白花了钱。”一时间,大家议论纷纷。没有经验,就出去请技术人员。从项目规划、线路设计,到风险评估、具体施工,很快,一套完整的方案出炉。没有资金,就广开渠道。除了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,村“两委”还向村民发出倡议,有钱的出钱、有力的出力。赵茂忠带头捐了5000元,每名村干部捐2000元,每名党员捐500元。看到新一届村“两委”班子真心实意为大家伙办事,老少爷们你10元、我20元,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。资金问题迎刃而解。资金筹措到位,接下来便是一个字——干。为了加快工期,村干部与大家一起吃住在坡上。经过90天的日日夜夜,完成了大下河村“西水东调”的壮举,山岭旱地终于痛痛快快喝上了水。随后,村里又先后开发土地3400多亩,完成4处调水工程,新建水库2座,埋设地下浇水管道36000多米,修路10多公里。如今的大下河村水渠成网,100%的土地浇上了水,40%的土地实现了自流、免费灌溉。“原先吃不饱只能出去讨饭,人都要脸,可是没办法呀!自打庄稼吃上了水,俺也吃上了自家饭。”77岁的陈佃香大娘高兴地说。念活“致富经”做活了水这篇文章,庄稼不再喊渴了,可赵茂忠一班人的心里却丝毫不轻松,接下来的文章更难做,那就是,如何让老少爷们快速致富,摘掉穷帽子、挖掉穷根子。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,最终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活文章。地少造地,地薄整地。1997年至1999年,大下河村拿出3年时间,打响了下河岭土地开发大会战,开发土地2800亩,最后实现“五成”的目标,为全市山区土地开发提供了经验做法。1996年,敢为人先的大下河人开始了一次“试水”——土地流转,同时也拉开了引资本、找项目、创增收的借力发展之路。通过土地流转,不仅让土地增了值,村集体增了收,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工人。“要实实在在改变一个村的面貌,村干部首先要解决想不想干、会不会干的问题,还要学会‘借腿搓麻线’。在我眼里,政策、项目、外来资本都是资源。要转变观念,用开放思维、发散思维、横向思维,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。”赵茂忠说。土地流转让赵茂忠实实在在看到了土地的增值空间,这也拓宽了赵茂忠围绕土地做文章的思维空间,2013年,村里又成立大下河村土地合作社,全村土地已全部入社……目前,大下河村已流转土地1194亩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,济南城大、山东普兴等6家企业先后落户,成立了鲁湘农业合作社、“瓜果梨枣”采摘园、“果木子”采摘园等项目。据了解,全村有近百人常年在这些项目中打工,单采摘园每年雇佣大下河村民就达3000多人次。67岁的村民刘勤厚原先远在北京打工,听说村里来了企业,回来一看就没再回去,在“瓜果梨枣”采摘园打起了工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。“在家门口打工挣钱,照顾家里也方便,每天100元,钱也不少。”刘勤厚打心里满意。“去年我们还引进了温氏股份项目,项目采用‘基地+农户+销售’模式运作,建成后可安置就业人员100余人。”赵茂忠告诉记者,下一步,村里将继续加大“招商”,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自己土地上领上“双薪”。致富路千万条,村“两委”念活“致富经”,不放过任何一条致富路径。赵茂忠从上任伊始,就不断琢磨如何教大家伙做新时代的创新型农民。在大下河村南头,有一家国营老蚕场,土地对外承包。赵茂忠心想,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,规模种植绿化树苗会是一个赚钱的买卖,但有些村民认为:“地里种树,卖给谁呀?”于是,他就带头承包了20亩地,育上了绿化苗木,最后算账,一亩地纯挣1万多元。在他的影响带动下,村里人纷纷效仿,靠种植绿化苗木挖到了走出庄稼地的“第一桶金”。在村“两委”的引领下,尝到甜头的村民们脑子越来越活络,致富点子越来越多,致富路上,大家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一时间,抓鸭子服务队、冷库储存装卸服务队、养蚕服务队……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。各种服务队成员100余人,虽然每年出工才两三个月,但因为都是“技术活”,每个人收入三四千元钱不成问题。“生意经”越念越活,20年前,村民朱振习来到天津,做起了调料买卖,如今,老人在天津的市场有了自己的门头。和他一样做调料生意的,全村有130多个,遍布省内外,有的还常年居住在北京、天津等地。在老人的熏陶下,儿子朱甲绪和儿媳郭梅也在当地走街串巷赶起了四集,卖起了水果,如今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。“大集一块赶,小集分开赶,一年都不停,光车就换了四辆,前年还开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。”朱甲绪抿嘴笑着说。据了解,全村像朱甲绪赶大集的大都是夫妻档,人数在50人左右,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。人人有活干,人人有钱赚。留守在村里的老弱人群也不闲着,村里成立了一个塑编车间。“在家也是闲着,出来编点藤编解解闷,挣点钱给孙子孙女买点东西,怪好。”80岁的刘秀莲聊起塑编,一脸满足的笑容,“昨天刚发了工资,一天合七八十块钱哩。”靠勤劳的双手,大下河村民终于摘掉了穷帽子,村集体的账簿上也有了收入。发展成果,兄弟爷们儿共享。如今的大下河村民,除了享受上级的政策利,还享受着村里的6项福利:村民免费吃上自来水;医疗保险每人从50元起步每年按20%递增补助;大病医疗村集体实行二次报销;病逝人员家庭补助500元;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油米和现金;考入211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0元。“骂人台”的变迁村边有一座长200米、高8米的土台,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土台,在大下河村可是有着不少故事。这座土台,被大下河人称为“骂人台”。为啥叫“骂人台”?原来,二十几年前,因为村民穷、村里乱,村民闲着没事就挑事端,这家丢了鸡、张三与李四有了矛盾,都会到土台上骂一阵,常常是你方骂罢我登场,好不“热闹”。“都是一个‘穷’字惹的祸。穷生闲,闲惹祸端。”赵茂忠一针见血。不仅如此,村民们不比谁家田种得好、谁家小孩有出息、谁家钱挣得多,比的是谁骂得嗓音高。“骂人台”一度成为大下河村的耻辱,曾在周围村庄都有些“名气”,俨然成了阻碍村庄发展的一堵“墙”。如何推倒这堵“墙”,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?赵茂忠深知,“首先还是要把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,让大家都有事干、有钱赚。人忙了,‘骂人台’自然就闲了。”每次开大会,他就向村干部们灌输这种思想,并不停地在村大喇叭头里说道。人人把钱赚,人人有事忙,“骂人台”自然而然地就没了往日的“热闹”。如今,这个土台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。当然,“骂人台”的淡出,更得益于思想道德建设。德不孤必有邻,如今,大下河村村民日益认识到这个道理,一个向上向善、孝老爱亲、重义守信、勤俭持家的村风已蔚然成风。从1992年起,村里就创新制定了《大下河村村民民约》,从治安管理、乡村风俗等方面明确村民的行为规范,成为人人遵循的村级“小宪法”。在村史馆的展橱里,整齐摆放着六本村规民约。村里每年还组织起了“孝善半边天”“十佳文明户”等道德模范的评选。为了鼓励户户争做文明户,村里还特制印有“文明户”字样的小红旗挂在文明户的家中。但这并不意味着“万事大吉”,一旦考核不达标,小红旗立马就被换成小黄旗,村里的6项福利也付之东流。村里还有个庄户剧团,经常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,靠身边人兴文明风,《应该不应该》《大下河的新鲜事》等曲目感染和教育了一大批村民,好人好事屡见不鲜。村民朱振俭亲眼目睹了大下河村的巨变,“以前出门都不敢说自己是大下河的,怕人家笑话。现在不同了,俺们村都以自己是大下河人自豪。”他每次赶集,菜板车上都挂着自制的木牌,上书“做文明使者,为大下河争光”几个字,经常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。如今,这块木牌被陈列在村史馆里。一位经常来赶集的泰安商贩不禁感叹:“现在想多卖点东西,俺都说自己是大下河人,因为现在的大下河人讲诚信、不欺人,客户认。即便是不卖东西的,说自己是大下河人也格外受人待见。”观念“醒”人,实干兴村。思想的转变换来的不仅是文明的好村风、和谐的新农村,也换来了忙起来、富起来和受人尊敬的大下河人。穿上红马甲亮身份去年夏天的一天,骄阳似火,大下河村一处枯枝石堆前,一群身穿红马甲的人格外显眼,他们手舞铁锹、扫帚,干得热火朝天。这些“红马甲”,身份都是党员。70多岁的朱振永自豪地说:“穿红马甲,说明我们是合格党员。这是一份荣誉,也是一份责任。”不是所有党员都穿红马甲,赵茂忠介绍,凡考核评比合格的党小组,党员都穿红马甲;不合格的党小组,党员则穿黄马甲。自上任那天起,赵茂忠就意识到,做实基层党建,做强村支部,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,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。29年来,赵茂忠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,抓班子、带队伍、强阵地、守底线,大下河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愈发坚固。作为支部,赵茂忠更是以身作则,践行诺言,初心不变,矢志不移,用最朴素的情感,描绘着一名党员的亮丽底色。“穿上红马甲,做一名合格党员。”上任一开始,赵茂忠就确立了自己的工作理念:对待单位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;对待职责像对待自己的责任田一样;对待群众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。村里的大事小情,他都十二分地放在心上,亲力 亲 为 。1998年,村里搞土地开发,天天有近百炮爆破任务,赵茂忠没日没夜待在现场。孩子因病住院,5天后他才抽出一点时间,去医院看了看。地里的庄稼全靠妻子一个人打理。办公室、工地成了自己的家,儿子、丈夫、父亲成了代名词。由于多年操劳,2011年,赵茂忠身体出现不适,到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左输尿管肿瘤。面对化验单,赵茂忠脑子嗡的一声,瞬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。说心里话,军人出身的赵茂忠不是怕死,而是村里、乡亲们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。当时,村里正在开建二期饮水工程,任务艰巨,人手紧张。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展,他瞒着村委其他人和家人,叫上战友以干绿化工程为名去医院手术治疗。手术13天病情稳定后,他才告诉了村里和家人。住院期间,赵茂忠也不是个“安分”的病人,总是给村里打电话询问各种情况。结束化疗后,赵茂忠身体极度虚弱,在村“两委”和家人的一再要求下在家静养,可他哪里能待得住啊,几天后,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工作岗位上。他听群众说,村里近期发生了几起不文明现象,于是,在村委办公室里,他打开喇叭讲起了道理,由于长期化疗,身体极度虚弱,讲了几分钟就坚持不住了。怎么办?回到家里,他用录音机把自己要讲的话分几次录好后,再通过喇叭进行播放。2011年5月,传来了二期饮水工程竣工的消息,东大岭制高点,一眼160米深井出水了,从此,大下河村村民全部免费吃上了自来水!看着汩汩流出的山泉水,想起过去的20年,从“西水东调”,到自来水工程竣工,大下河村这个地薄缺水的“破大家”,如今终于变了模样,这个在病魔面前不吭一声的七尺男儿,面对报喜的村民禁不住泪流满面!省级精神文明先进村、山东省“干事创业好班子”、市级“优秀党支部”“劳动模范”“双带双强”模范村干部、“艰苦创业好支书”“莱芜嬴牟之星”“第四届道德模范”……大音希声,一项项荣誉无声地讲述着这位基层支部的奋斗历程。“让大下河兄弟爷们儿过上好日子”,赵茂忠没有食言。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歇一歇,他常说,创业发展无止境,好日子要节节高。这两年,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他的心里又有了新的盘算:让土地充满诗意,让农业成为休闲。一个“江北第一小水村,上善若水大下河”的工作思路浮出水面。“围绕旅游做文章,定位‘江北第一小水村’,从这条街挖开,将水库的水引入,打造成游船河道,沿河两边是商铺。村里委托产业发展公司专门规划设计,目前,村庄规划图纸已完成。”赵茂忠对大下河村的未来信心满满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顺着穿村而过的香山河远远望去,一幅美丽和谐的田园景致正呈现在眼前……

扫码关注我们

服务热线

13657908097

邮箱:admin@nangong28.com
地址: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袁河经济开发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