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东湖评论:金融活水涌竹山五金2月17日,一场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盛会——2025年十堰市金融助力湖北支点建设“竹山行”暨政银企保对接活动拉开帷幕。32家金融机构、81家企业和23个县直部门齐聚一堂,签署超50份合作协议。这场被当地称为“金融及时雨”的活动,不仅为竹山县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,更以“政银企保”协同创新的实践样本,揭示了中部县域经济突围的新路径。
金融“组团式输血”,县域经济有了“硬核支撑”。活动现场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十堰监管分局与竹山县签订《强化央地协同合作备忘录》,释放出金融政策与地方战略深度绑定的强烈信号。十堰市13家银行、4家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签约,9家市县金融机构与兴竹国投集团锁定2025年重大项目合作,9家本地银行与25家企业达成协议。这一系列动作打破了传统“点对点”融资模式,形成“政策引导+机构联动+项目直达”的立体化金融支持体系。以国家开发银行、农发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表态优先支持重点项目,意味着竹山的交通基建、生态治理等领域将获得长期低成本资金护航,而民营企业则通过银企直通机制破解“融资难”痛点。这种“既输血又造血”的模式,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金融工具箱。
进一步思考,这实际上是“一都四地”背后的新质生产力突围战。竹山县提出的“一都四地”战略(世界绿松石之都、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地、省级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地、省级卫浴轻工生产地、省级绿色农特产品加工地),直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。活动现场透露的“十五五”重大项目库规划,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:投资近3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剑指清洁能源赛道,绿松石数字交易平台建设瞄准产业链数字化升级,堵河生态廊道工程则探索“两山”转化新机制。这种以重大项目为载体、以金融创新为杠杆的发展逻辑,正在将竹山的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这场高规格对接会的深层价值,在于构建了破解县域经济困局的“竹山方案”:一是通过政银协同备忘录打通政策壁垒,解决“项目等钱”与“钱找项目”的信息不对称;二是以保险机构参与重大工程风险分担,破解社会资本“不敢投”的顾虑;三是依托国企平台整合资源,化解民营企业“单打独斗”的发展瓶颈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深度介入,更意味着监管创新与地方实践的良性互动——从单纯风险防控转向“监管护航发展”。这种多方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机制设计,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使命之下,竹山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。它证明:县域经济突破绝非单纯依靠政策倾斜,而是需要构建“政府搭台、金融赋能、企业唱戏、保险护航”的生态闭环。当金融机构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合伙人”,当生态资源通过金融工具完成价值重估,县域经济便跳出了传统路径依赖,打开了“换道超车”的空间。这场“竹山行”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活水,更是一场关于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维——它提示我们: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,谁先完成金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适配,谁就能掌握县域经济突围的主动权。
扫一扫关注我们